你之所以不快樂,是因為你不夠自私!
在生活中,你是否常常聽過這句話:「做人不能自私,要有奉獻精神。」
我們總是被這樣的言論包圍。父母經常會用這句話教導孩子、左右孩子的人生;
年薪幾十萬的主管經常用這句話約束員工,要求員工提前結束自己的假期或者是加班。
這句話看似也很有道理,的確,人不應該自私,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。
然而,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很難獲得情感上的平衡,那些無私奉獻自我情感的人,
往往會覺得壓抑且痛苦,根本原因是他們為自己考慮得太少了,沒有關注到自己的情緒變化。
然而,人性是追求快樂的,保持快樂具有生物適應性,從心理學角度看,
你之所以感到不快樂,其實是因為你還不夠自私。
高級的「自私」:對於心理能量上的把控
有人不禁會問,這世上千萬無私奉獻的人最終都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,
又何談自私讓人快樂呢?其實,我們所說的「自私」,是對於心理能量上的把控,
即注重自我精神層面享樂,在保證他人利益的前提下,多為自己考慮,
更多的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,是一種高級的「自私」。
傳統觀念認為,自私是內心封閉、不健康的表現,那些自私的人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,
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。而這裡的自私則與之不同,他們付出物質、勞動,亦或是情感,
都是為了獲得等價的自我精神滿足。比如,他在路邊拾金不昧,表面上他喪失了
一筆橫財帶給他的物質上的滿足,但他卻收穫了自我價值的滿足感。
所以說我們鼓勵的是對自我精神心理的架構和建設,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自私。
討好等於自我貶低
「討好型人格」就是不夠自私的表現,討好型人格往往由於自我安全感不足,
會做出一些委屈自己而服務於周圍人群的事, 這些行為的目的在於擴大自己的影響,
他們渴望用這種方式得到周圍人的重視和愛護,以填補他們的安全感空洞。
但這種近似於自我貶低的做法,往往會更加的讓周圍人忽略你的價值。
更為嚴重的是,你很可能陷入登門檻效應(Foot In The Door Effect)陷阱,
你不斷滿足別人的需求,對方並不會感到滿足或者表達感激,而是會提出更過分的要求,你卻難以拒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