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所有傷害,都能被原諒

原諒總和遺忘捆綁在一起,很多人覺得隨著時間的流逝,
好像一些東西是可以沖淡的,可以遺忘的、可以以舊換新的。
但事實上並非如此,那些結結實實的傷害真實存在過,你怎麼能說不在意、無所謂呢?
馬東在一期《奇葩說》中感慨: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。
一旁的蔡康永補充道:那不叫“原諒”,那叫“算了”!
理解,但不原諒
原諒意味著什麼?
當我真的能釋懷曾經的過往,原諒意味著我們有重新開始的機會;
而如果我依舊心存芥蒂,那我的原諒只不過是不想再和你有任何瓜葛。
網友說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時,他說他做不到原諒那個被稱作“父母”的人。
他曾經試圖原諒他們對自己的傷害,畢竟父母本身也不容易,學識有限。但這個逼迫自己的過程十分痛苦。
後來他明白了,父母的不幸和自己是否原諒其實是兩碼事。
他能理解人在底層摸爬滾打的心酸,但這並不是他們傷害他的理由。
所以,他最終決定不原諒父母或者說不那麼快原諒。
理解不是原諒。理解意味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共情別人,不原諒則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共情自己。
你不可能為了所謂的原諒,而忽視自己的感受。
現實中,很多人一邊舔舐著傷口,一邊又自我懷疑是不是度量小。
其實不是的。釘子釘在你自己身上,即便取出來,傷口依然在。
旁人一句輕飄飄的“對不起”能減輕你當時的疼痛嗎?不能。
大多時候,傷痛的療愈靠的是我們自己,而非那句抱歉。
更何況,傷口不痛了,可回憶還是會痛。
有精神研究分析:忘記一個創傷事件,在哀悼和原諒的過程中是為時過早的。
即使這個事件本身不再佔據我們的意識層面,
與之相關的情感記憶卻停留在了前意識水平(Akhtar, 2002)。
也就是說,當時的傷害並不能真正被撫平。在回憶或者遇到類似情境時,我們還會重新經歷一遍創傷體驗。
就像有時候我們還是會被很久之前的不公平對待擊潰、對曾經交付真心的人的背叛難以釋懷。
再說,這世上很多的傷害本就無法理解,有些所為不過是自私自利者的貪心罷了。
因此,他們也配不上“原諒”二字。
被原諒的代價太小
生活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:小孩子一直被教導犯下錯誤要道歉,
但教導的大人反而不知何為抱歉、更不懂道歉意味著什麼,以為一句心不在焉的“對不起”就能為自己開拓罪責。
正是因為一道歉便能得到原諒,所以犯錯的人永遠都在犯錯。
他們的行為一直停留在“傷害、道歉、繼續傷害”的循環之中。
發生矛盾時,他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你,甚至暴力相向。你對他失望了,他又回過頭來懺悔、乞求原諒。
當你說還不想原諒,他卻又變了一副面孔,責怪你太記仇……
而如果你立馬選擇原諒,他在下一次吵架時,不僅少不了傷害,反而更加看輕你。
在婚姻中,兩個長期相處的人,犯錯不可避免、原諒自然也很正常。
但怕就怕在,傷害的人因總是能得到原諒而有恃無恐,而經常原諒的人卻一步步喪失了底線,把受傷當成習慣。
有研究佐證,婚姻中一方表達更多原諒的傾向性,
可以預測另一半未來持續的身體和心理上的攻擊(McNulty, 2011)。
輕易原諒意味著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加害者不想承擔的後果,削弱了他們的愧疚感。
繼而讓其在沒有付出代價的情況下,選擇再次傷害。
就像我們常說的家暴和出軌問題,很多人一心軟,便在對方的軟磨硬泡下選擇原諒,
可後來發現,這只有“零次和無數次”一個答案。
當然,不是說我們就一定得揪著一個人的過錯不放,而是任何人都應該具備主動承擔錯誤的自覺。
原諒的前提一定是對事件本身有深刻的理解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、誠懇的道歉、
及時充分的彌補和承諾不再犯,並且言行一致。就算到最後你不願意原諒也沒關係,你有原諒與否的自由。
而不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言語,就妄想抹去他對別人造成的傷害。
朋友小夏在高中時被同班同學霸凌,即使她現在已經能心平氣和地講述曾經的遭遇,
但她說,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和那些人和解。
後來,霸凌者中的一位的女兒因在校園裡被其他孩子霸凌,
她想到自己學生時代也曾這樣對待過小夏,為了給自己女兒積德,於是託人找到小夏,說想親自道歉。
小夏拒絕了。
你看,因為沒有代價,乞求原諒的人從始至終都貫穿著傲慢,
就連道歉都是為了讓自己好過,而不是真心誠意地意識到自己的過錯。
說白了,他們不是真正想求得原諒,而是想卸下心理負擔。
被原諒不用付出代價,傷害在他們眼裡也就玩味十足。
原諒別人,不一定意味著放過自己
很多人在勸慰別人時總把“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”掛在嘴邊,
可是設身處地的想一想:原諒了別人,自己心裡真的會好過嗎?
並不會。有人乞求原諒是為了自己,就有人的原諒只是礙於情面。
現實中,我們只是把自己的遭遇壓在心底,然後假裝對別人說:“都過去了,沒事了!”
假裝原諒,看似贏了一份氣度,實際上又把壓力給到自己。
盲目的寬恕並不能讓自己好過,反而平添痛苦和煩惱。
真的想原諒了,你的原諒才叫釋懷。
沒有辦法原諒的時候,那就試著遠離。這雖然不是最好的辦法,
但至少不用時刻勾起不好的回憶,有選擇性忽略的餘地。
畢竟,如果無法做到真正的原諒,那“算了”也是一種放下。
— END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