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ING

人要健康,先要心情舒暢

人要健康,先要心情舒暢
2021-06-18 檢舉

“每歲至春分秋分之後,必犯舊疾”,並且病症主要表現是咳嗽、咳痰、數量不等的咯血,

“又咳嗽數聲,吐出好些血來”。王大夫分析她的病症時說:“這病時常應得頭暈,

減飲食,多夢,每到五更,必醒個幾次。即日間聽見不干自己的事,也必要動氣,

且多疑多懼。不知者疑為性情乖誕,其實因肝陰虧損,心氣衰耗,都是這個病在那裡作怪。”

也就是說,不管是服用何種名貴藥物,或者服用多久的時間,這樣的治療都是在治標而已。

林黛玉如果能改變她的性情,把性格改成像史湘雲或薛寶釵這樣的,那麼,健康程度肯定會完全不一樣。

 

 

六、長壽的人普遍情志舒暢

有人調查了80歲以上老人的長壽秘訣,發現其中96%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、極富人生樂趣。

 

從中醫來分析,性格開朗的人往往心氣和暢,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。心在志為喜。

平時樂呵呵的人其心神不滯,五臟六腑皆歸於平衡,肯定有益於健康。

尤其是老年人,本來臟腑機能就已經衰退,此時若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,

就有助於避免五臟六腑功能失調,當然有助於健康和長壽。

 

七、避免壓力過大以忌怒

但由於生活節奏加快,生活壓力加大,導致很多人出現情緒問題,如急躁易怒,

情緒低落,有些人還會罹患抑鬱、焦慮等問題。

從中醫來分析,情志致病,首先傷肝。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當情志不遂致肝氣抑鬱則疏泄不利,

因而對氣血的運行、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發生影響。

換句話說,在情志舒暢精神愉快時,氣血的運行就通暢,各個組織器官都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;

反之,若情志抑鬱不舒,則氣血的運行受到影響,可發生氣滯血瘀現象,導致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異常。

 

《內經》認為:“怒傷肝”、“百病生於氣也”。暴怒不止,可致肝氣上逆,

甚至血隨氣上、面紅目赤、頭痛眩暈、胸悶脅痛、失明耳聾、氣喘嘔血,

嚴重者可引起昏迷不醒或暴怒之下突然喪命。

今時我們養生,除重視調節飲食、起居、運動之外,最關鍵的是調暢情志,

其中尤以戒怒為要緊。戒怒需要緩解各種壓力,因為壓力大則肝氣易滯,

人就容易動怒髮脾氣。怎麼辦?我的理解是以下幾點。

 

其一,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,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亂發脾氣的;

其二,當怒從心頭起時,要記得提醒自己,發脾氣無益於健康,

甚至會增加更多的煩惱,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。

這樣用理智的力量來控制自己的怒氣;

其三,學會疏泄,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發洩出去,

從而盡快恢復心理平衡。比如,建議每週跑步三四次,

跑步是極好的疏泄負面情緒的方法,通過汗出即能排出各種鬱滯於體內的濁毒,

讓人精神煥然暢快,諸多不適的情緒自然消失;

其四,改變自己的思想關注點,或改變環境,使自己遠離不良刺激因素,從而從精神煩惱中解脫出來。

 

小結

《內經》指出了調節情志的方法,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;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”。

所謂“恬”就是靜,“淡”就是安,“恬淡”就是安閒清靜的意思,

“虛無”就是沒有貪求妄想、患得患失的意思。能做到這個境界,

不但情志安和,而且百病不生,這應該是養生的至高境界了。

 

我自己有體會,若能保持良好的情緒,每天的日子格外舒暢,而且,

學習工作效率更高,感覺更幸福。反之,若情緒不良,

甚至陷入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之中,那麼,不但日子過得很難受,

而且學習工作的效率也會降低,感覺完全沒有了幸福感。

 

南北朝時代大醫陶弘景在《養性延命錄》一書中評論精神調節,

指出“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事、少語、少哭、少愁、

少樂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惡,行此十二少,養生之都契也”,

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“十二少”,那麼,必然精神舒暢,身體健康。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