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ING

人要健康,先要心情舒暢

人要健康,先要心情舒暢
2021-06-18 檢舉

情志,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“七情”,即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驚、恐。

七情中的悲和憂性質相似,恐與驚性質相似,所以中醫又把七情進行歸納合併,

最後形成怒、喜、憂、思、恐,稱為五志,五志各入五臟。

 

 

一、五志應五臟

五志和五臟之間的對應關係是這樣的:喜為心志,怒為肝志,思屬脾,憂悲屬肺,驚恐屬腎。

也就是說怒是肝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,喜是心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,

憂是肺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,思是脾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,

恐是腎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。

 

 

二、五志影響健康

著名隋唐史學者蒙曼老師在新書《蒙曼品最美唐詩:人生五味》的自序中寫道:

“人的一生,從縱向看,是四季;從橫向看,是五情。四季是什麼?

春夏秋冬,對應著人生,就是少年、青年、中年和老年。五情是什麼?

喜怒哀樂怨,對應著人心,就是那些回環往復、起伏不定的心情。”

 

 

我的理解是,蒙老師的話裡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,這其實是與中醫一脈相承的。

從中醫的理念來看,人的一生亦不離四時與五情。四時和五情都應於五行而通五臟。

簡單來說,木主生髮,代表著陽氣的初生狀態,應春,應怒,人生於天地之間,

逢春則陽氣生髮旺盛,逢事情不合於心則易怒,其實是藉怒來宣暢肝氣。

同理,火主長旺,代表著陽氣旺盛的狀態,應夏,應喜;金主收斂,代表著陽氣肅殺的狀態,

應秋,應悲;水主閉藏,代表著陽氣封藏的狀態,應冬,應恐。

 

 

三、情誌發洩要合度

人活著,就有五情變化。《中庸》明言:“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”

意思是說,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,這叫做中。

表露出來但合干法度,這叫做和。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,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。

達到了中和,天地便各歸其位,萬物便生長發育了。進一步說,五情自然流露,

即是合於道,合於道的,必然有益於健康。

 

既然五臟精氣的運動變化產生了怒、喜、憂、思、恐等情志變化,

那麼情志變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臟的精氣。

我的理解是,若情志變化但合於度,那麼,不會耗損五臟精氣。

反之,若情志變化過度,就會消耗五臟精氣,進而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
生活中所見,有的人暴喜而突然癲癇發作,或暴怒而突然中風,暴恐而猝死,

暴悲而一夜白髮等等,都是情志活動過於激烈,以至於對五臟精氣的消耗過度,

導致了五臟功能的失調,最終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疾病。

 

 

四、情志導致疾病

情志跟疾病關係密切,甚至有些疾病根本就是因情志(怒喜思悲恐)而引起的。

比如,久怒傷肝,導致肝陽上亢,肝火上浮,引起血壓升高。

我們用藥物來降壓,治來治去效果都不理想,為什麼?

因為本在情志,標在血壓。光是治療血壓,是治標而未能治本。

對於這類疾病,解鈴還需繫鈴人,需要從情誌上去調理,這樣才能標本兼顧。

當然,五志能夠致病,五志亦能解病。當我們的健康因五誌異常變化而受到困擾時,

如果能認識到五志的病因,積極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緒,調整好心情,那麼,疾病可不藥自愈。

 

 

五、以林黛玉為例說明調暢情志的重要性

比如,《紅樓夢》中的林黛玉常生悲淒之情,悲則傷肺,悲則氣消,導致其體質嚴重變弱。

林黛玉“從會飲食時便吃藥,到今日未斷,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,皆不見效。”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