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歡把「謝謝」掛在嘴邊的,往往就3種人,別看錯了!
朋友小卜曾問我這樣一個問題:“你認為和親近的人說'謝謝'是禮貌還是生分?”
她之所以會問出這樣的問題,是因為她就是一個把「謝謝」掛在嘴邊的人。
大到打聽訊息、介紹工作,小到借紙巾、遞筷子,不論是陌生人,
還是親朋好友,又或者是外賣小哥、服務生,她都會真誠地跟人家說一聲「謝謝」。
我也問過她:“你跟所有人都說'謝謝',你不累嗎?”
小卜說:“沒有誰天生就該幫助別人,我總要對得起人家的付出吧。”
不熟悉的人覺得她太過客氣,對人太淡泊,然而熟悉她的人就知道,她只是對所有幫過她的人都持有一種尊重。
社會發展越來越快,人們似乎總是匆匆忙忙,連基本的寒暄和感謝都容易忽略。
然而,總有一些人,他們不論在何時何地,都像我的朋友小蔔一般,習慣把「謝謝」掛在嘴邊。
「真正的感謝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言辭,更是內心深處的真誠。”
常說「謝謝」的人,運氣更好,福氣更深,未來的路也會越走越順。
謝謝=感恩
尼采曾說:“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。”
無獨有偶,英國的一句諺語中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:“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,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。”
當我們心懷感激時,靈魂從內而外散發一種香氣,這種人的內心,也會更加寬廣和充實。
喜歡說「謝謝」的人,大多是心懷感恩的人。
他們深知,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。每一份幫助,每一份關懷,都值得我們去珍惜與感謝。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中記錄了這樣的一個故事,也是成語「一飯千金」的由來。
韓信年輕時家中貧寒,父母雙亡。
他雖然用功讀書、拼命習武,卻仍然無以為生。迫不得已,他只好到別人家吃“白食”,為此常遭別人冷眼。
韓信嚥不下這口氣,就來到淮水邊垂釣,用魚換飯吃,經常飢一頓飽一頓。
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,人稱“漂母”,見韓信可憐,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。天天如此,從未間斷。
韓信深受感動。在被封為淮陰侯後,韓信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,派人四處尋找,最後以千金相贈。
這個故事傳頌千古,成為知恩圖報的典範。
它告訴我們,感恩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情感流露,是對他人無私幫助的真誠回應。
喜歡說「謝謝」的人,正是那些心懷感恩、懂得珍惜和回報的人。
“感恩之心是靈魂的食糧,它滋養著我們的內心世界,讓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人生旅途中保持一顆純淨而寬廣的心。”
當我們學會感恩時,我們的靈魂將變得更加健康、充實和寬廣。
正如古人所說:“滴水之恩,當湧泉相報。”
心懷感恩的人,不僅會說“謝謝”,更會用行動去回報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。
謝謝=善良
法國作家紀德曾說:“對於心地善良的人來說,
付出代價必須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。美德不是裝飾品,而是美好心靈的表現形式。”
喜歡說「謝謝」的人,總是以最大的熱情回報那些別人眼中微小的善舉。
他們擁有極強的共感能力,深知「非暴力溝通」的要義,
也明白一句親切的話語、一個微笑、一個點頭都能拉進人們之間的關係。
與冷漠和麻木相比,他們選擇了溫柔、善良與純粹。
內心善良的人總是以一顆柔軟的心去對待這個世界,用「謝謝」傳遞他們的善意和溫暖。
有一次,我在晚高峰的公車上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她的小孩。
小孩非常活潑好動,一會兒看看外面的樹,分辨著花燈的顏色,
一會兒看看車廂裡的告示牌,不停詢問著媽媽還有幾站。
突然,一個急煞車讓小孩失去了平衡,眼看就要摔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