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中年才明白,父母和子女,並不是“一家人”
事實上,幾代同堂,這是一個概念,而不是幾代人一起過日子。
02
父母和子女關係再好,也需要分寸感。
在我居住的小鎮上,菜市場門口有兩個補鞋人,一老一少。
剛開始,大家覺得,他們是父子,隨便照顧誰的生意,一樣。
但是後來,有人發現兒子和父親是單獨核算的。如果照顧了父親的生意,兒子臉色不太好;
若照顧兒子的生意,擔心父親老人,過日子的錢太少。
猶豫之中,大家索性繞過父子,去另外一家修鞋攤。
眼看生意少了,父親把攤位移到菜市場的另一個出口。從而父子相安無事。
父親有生意忙不過,就送給兒子;兒子有生意忙不過,就送給父親。
一個攤位,一分為二,各自做大做強。
農村有句土話:“樹大分叉,家大分家。”
聰明的父母,在子女成家之後,就會要求分家。兒女、父母各自有小家庭,都單獨管理。
若是有需要,互相幫忙,過年過節聚一聚。
動物界裡,狐狸等兒女長大了,就趕出老窩;老鷹會打翻懸崖上巢穴,逼著小鷹飛向天空,尋找自己的生活。
思想家歌德說:“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,
倚賴兄弟和好友,借交友的扶助,因愛人而得到幸福,但是無論怎樣,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。”
不同的年齡段,有不同的家庭經營方式。
主動分家,是中年人應有的認知。不要認為,在父母家,就佔便宜了,就白吃白喝,除非你要啃老。
就算你有機會啃老,還得問其他的兄弟姊妹,是否答應。
父母和子女的關係,慢慢會變成「父母家、兒女家」的關係。
父母家, 是大家團聚的地方,是以父母為首的大家庭。
遇到兄弟姊妹矛盾、大家庭財產管理分配、父母養老的問題,都在大家裡處理。
平時,大家都過得還好,父母家,也是個獨立的小家庭。
兒女家 ,是小家,是一對中年夫妻努力改變命運,教育子女的場所。父母來了,就是招待貴客一樣。
另外,帶娃是父母幫助子女,孝順是子女回報父母。
好的關係,是符合「遠香近臭」的規則的。就是父母和子女在一個地方居住,也要一碗湯的距離。
03
人到中年,沒有容易的日子。若是回家,還要吵鬧幾句,看臉色,就更不容易了。
與其和父母綁在一起,不如各自去尋找出路。
莊子說:“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。”
若是耗盡自己,去維繫大家庭外表的和氣,不如做好自己,不讓大家庭擔心,不給大家庭添加負擔。
從我們的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開始,就是奔赴自己的前程,一步一步離開原生家庭。
帶著父母給我們的真情,走向遠方,是莫大的欣慰,不是冷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