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ERTISING

家中老人過世後,你要懂得:遺物四不燒,留下富子孫

家中老人過世後,你要懂得:遺物四不燒,留下富子孫
美麗夢想 2024-01-25 檢舉

《論語》有言:“不學禮,無以立。”

不得不說,禮儀伴隨我們的一生,誕生禮、滿月禮、百日禮、週歲禮......

畢業典禮,成年禮,壽禮,落葬禮。

如果遇到家中老人過世,我們會想辦法把葬禮辦得體面一些,

然後按照習俗,把老人用過的衣物、鞋子等,進行燒毀。

有些人認為,燒毀衣物,就等於把衣物「寄」到了天國,讓老人持續穿暖。

在祭祀的時候,也會燒紙錢,讓故人可以有錢花,買到生活必需品。

這樣做,也體現了人的孝道,對祖先的回憶。

 

古人留下一句話:“生死不由命,富貴全在勤。”

生死的問題,我們不能把握,但是活著的人,是可以變得富貴的,關鍵在一個「勤」字。

勤,不僅是熱愛勞動,也要勤於思考,讓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,一起成長。

順理成章,我們在處理老人的遺物的時候,不僅要繼承財產,還要留下寶貴的精神。

以下幾樣遺物,就不要燒了,留下來,能讓子孫感受到生活的勇氣,從而走向富貴。

 

01

老人的借條,不能燒,要想辦法兌現。

有人認為,人是不能復生,舊債一了百了。這是不對的。

老人借了別人的錢,過世之後,子孫是要歸還的。

畢竟,做老賴的滋味,不好受;當老賴的兒女,就更不好受了。

如果翻找出老人留下的借條,主動聯絡對方,詢問狀況,確認之後,就及時兌現。

同時,別人借了老人的錢,留下了證據,應該要區別對待。對於確實很困難的人群,應該免去其債務。

戰國時,齊國的大臣孟嘗君,有一塊很大的封地-薛地。

 

從封地裡,每年都可以拿到很多的租金。

有一年,門客馮諫到封地收租,發現很多窮人借了孟嘗君的錢,但是還不起。他收好窮人的借條,全部燒了。

若干年後,孟嘗君弄丟了官職,回到封地,群眾夾道歡迎。並且,封地周圍的人們,都富起來了。

“我借別人的,要當回事;別人借我的,要酌情處理”, 這是處理老人錢財的一個原則。

 

02

老人的日記,不要燒,是做人的精神。

歷史上,許多名人都喜歡寫日記,以此鼓勵自己和家人,也能及時反思一天的生活。

譚嗣同說:“夜間寫日記,須載明本日陰晴風雨。”

曾國藩在日記中說:“日知其所亡。”

許多名人的後代,從老一輩的日記裡,找到了做人處事的方法,

甚至因為整理老人的日記,出版了,賺了一筆錢,也給世界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在廣東佛山,有一個叫陳潞的年輕女孩,偶爾發現爺爺喜歡寫日記。

打開爺爺的日記,她感動到哭了。

爺爺花了二十多年時間,記錄了陳潞的成長歷程。

 

她出生那天,爺爺寫了一首小詩:

“管他是男還是女,但要聰明惹人讚,一生諸事皆平安,不求顯赫求平凡。”

 

點擊下一頁,查看完整內容
下 一 頁

1 / 2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

或許你也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