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哈佛家訓》:改變命運的6把鑰匙,你一定要知道

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曾說過,哈佛同美國一起成長。
迄今為止,哈佛大學培養了8位總統、15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,還有不計其數的行業精英。
作為最頂尖的高等教育學府,哈佛靠什麼培育了這些巨人?
答案就在這本《哈佛家訓》中。
在書中,作者貝納德總結了哈佛大學最頂級的教育理念,展示了哈佛的育人哲學。
它不僅是一本教育經典,更是一部成人的修身指南。
今天,給大家分享《哈佛家訓》中6個故事,幫你改變自己,讀懂受益一生。
1
少一點短視,多一點眼界
米開朗基羅說, 你的成就是由你的眼界決定的。
一個人只看得到眼前的事物,追逐一時的好處,就只能被局限在狹小的天地。
把眼光放長遠,看到的世界大了,你的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。
《哈佛家訓》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。
小伙子里基·亨利出身貧困,他從小就喜歡橄欖球,也很有天賦。
高中時,教練賈維斯對他非常欣賞。
一次,朋友介紹亨利去打零工,1小時能掙3.25美元。
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教練后,教練非常生氣,對他說:
今后,你將有一生的時間來工作,但是,你能夠參加比賽的日子能有幾天呢?
難道一個夢想的價格就值一小時3.25美元嗎?
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于是亨利婉拒了朋友,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訓練之中。
在高中畢業前,亨利被一支球隊選中,簽訂了2萬美元的協議,還獲得了亞利桑那大學的橄欖球獎學金。
畢業后,亨利就加入了大名鼎鼎的丹佛野馬隊,沒多久,就成為耀眼的球星。
作家張然說, 眼光越高遠,視野越開闊;眼光越前瞻,目標越遠大。
目光短淺的人,看到的永遠是眼前的利益和得失。
把眼光放長遠,你才能打開格局,看清事物全貌,見到更遼闊的天地。
正所謂,胸襟納百川,眼界拓萬澤。
學會開闊自己的視野,凡事從長遠考慮,謀求全局,才能贏得未來。
2
少一點依靠,多一點自立
路遙說:「你要活下去,就別想依靠別人,一切都得靠自己。」
生活中,遇到扛不住的事,我們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。
但他人的屋檐再大,也不如自己手里有把傘,靠自己,你才能活得最有底氣。
《哈佛家訓》里有個銷售員約翰的故事。
約翰出生時,因為高燒,大腦神經系統癱瘓,從小他就吐字不清,甚至連路都走不穩。
長大后,他四處求職,很多公司都直接將他拒之門外。
後來,在他的努力下,一家銷售公司不情愿地錄用了他,但卻把他分配到偏遠的地區。
約翰知道,這是為了讓他打退堂鼓,不過他還是欣然接受了。
在他上門推銷產品的過程中,他遭盡冷眼和恥笑,一次又一次被人拒之門外。
但是,他并沒有放棄,反而越挫越勇,一遍又一遍去敲其他人的家門,直到找到對產品感興趣的顧客。
24年過去了,他上百萬次地敲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。
最終,他成了公司在西部地區銷售額最高的推銷員。
余秋雨說, 人生的路,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,真正能保護你的,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。
人活著,其實就是一個從自己爬著、自己走著,到自己扶著自己的過程。
很多時候,越是難熬,越要靠自己撐過去。
苦要自己去吃,累要獨自去扛,經歷抽筋扒皮之后,等待你的必將是脫胎換骨。
3
少一點抱怨,多一點改變
《哈佛家訓》里記載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故事。
艾森豪威爾年輕時,特別喜歡玩紙牌游戲。
一次晚飯后,他跟家人一起玩紙牌,連續幾次他都抓了很糟糕的牌。
于是他就變得很不高興,開始不停地抱怨。
母親聽到后,嚴肅地說:「如果你要玩,就必須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,不管那些牌好與壞。」
看到兒子委屈的眼神,母親又耐心地對他說:
「人生也是如此,發牌的是上帝,不管怎樣的牌你都必須拿著,你能做的就是盡你全力,求得最好的結果。」
艾森豪威爾聽懂了母親的話,并將它牢記在心里。
在以后的日子中,無論遭遇什麼不幸的事,他從未有過任何怨言。
相反,他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每一次挑戰,盡力做好每一件事。
就這樣,他從一個普通的家庭走出去,一步步成為軍隊統帥,最終還當上了美國總統。
劉同在《向著光亮那方》里說: 「抱怨身處黑暗,不如提燈前行。」
人生難免起起落落,我們也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困難。
唯有懂得接受并善于調整的人,才能在厄運與不幸中找到破局之道。
活在世上,少一些抱怨,多一些改變。
坦然承受生命中的不順,積極改變,提升自己,好運自然會與你不期而遇。
4
少一點情緒,多一點克制
培根說,易怒是一種卑賤的素質,受它擺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。
在人生的賽道上,最后決定輸贏的,從來不是能力的高低,而是你對情緒的控制力。
控制住了情緒,才能掌握好人生。
《哈佛家訓》里,有一則林肯的軼事。
一天,陸軍部部長斯坦頓怒氣沖沖地來到林肯總統那里,指責一位少校公開頂撞他。
林肯建議斯坦頓立即寫一封信回敬那位少校。
斯坦頓立刻寫了封措辭激烈的信,然后拿給林肯看。
林肯看后說:「寫得不錯,要的就是這個!」
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里時,林肯卻叫住他,說:「你要干什麼?」
「寄出去呀。」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。
「不要胡鬧。」林肯大聲說,「快把它扔到爐子里去。
凡是生氣時寫的信,我都是這麼處理的。其實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,現在感覺好多了吧。」
聽了這話,斯坦頓如夢初醒,他的怒火瞬間煙消云散。
梁秋實曾說: 「血氣沸騰之際,理智不太清醒,言行容易逾分,于人于己都不宜。」
任由情緒肆虐,人就會淪落為非理性動物,最終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痛代價。
懂得控制自己,避免被壞情緒所裹挾,自然能游刃有余地解決問題。
面對現實中的種種不快,保持理性與克制。
當你的情緒穩了,凡事冷靜處理,才能牢牢掌握生活的主導權。
5
少一點拖延,多一點行動
生活中我們都有這種情況:想去健身、想讀一本書、想把手頭的工作立馬干完。
但事到臨頭,總一拖再拖,最終什麼都沒做成。
富蘭克林說, 如果明天你有什麼事要做,最好現在就開始。
拖延只能一點點吞噬斗志,說干就干,那些美好的想法,才能一一實現。
《哈佛家訓》里有一篇運動員漢密爾頓的訪談。
在世界花樣滑冰史上,漢密爾頓是一個傳奇人物。
他曾在1981年到1984年中,連續四次獲得世界冠軍。
而在談及自己的成就時,他說:
「我只是把握住了每一分每一秒,一旦確立目標和方向,我就會立即付諸行動。」
漢密爾頓回憶說,在他年幼時,總看到自己的母親非常刻苦地讀書。
當時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,不過卻一直想要去大學任教,為此她一直在自學。
漢密爾頓曾問母親,為什麼那麼拼命地看書,明天看不行嗎?
母親卻意味深長地說:
上天給你的生命是有限的,并且無時無刻不在減少,因此一旦你準備行動,就必須好好利用每一分鐘。
聽了母親的話,漢密爾頓受到很大的啟發。
長大后,他想成為運動員,于是他爭分奪秒地練習技術,最終成為世界冠軍。
很認同一句話: 「平凡和卓越之間,只隔了一個立即開始。」
無論多麼艱巨的事,先做起來,是找到答案、實現破局的唯一捷徑。
正所謂: 「道雖邇,不行不至;事雖小,不為不成。」
心有所想,請立即行動起來,別猶豫別松懈,一步步去接近你想要的目標。
6
少一點自卑,多一點自信
《哈佛家訓》里有篇文章,介紹了意大利著名女星索菲亞·羅蘭的成長經歷。
16歲時,索菲亞去參加第一次試鏡。
當時攝影師、造型師、化妝師都評價說她的鼻子太大、嘴唇太厚。
于是,導演建議她去做整形,將整張臉做成符合大眾審美習慣的模樣。
可是索菲亞卻拒絕了,她告訴導演,這樣的鼻子和嘴唇正是自己的特色,她欣賞這樣的自己。
當時,很多人都說她太驕傲,竟然連導演的意見都不聽。
然而導演卻因此而越發地注意她。
一次,導演想聽聽她對自己的長相有何評價,索菲亞自信地說:
我的鼻子和嘴唇確實與眾不同,但是我為什麼要和大多數人長得一樣呢?
我愿意保持本來面目,我相信一個人想要被別人接受,一定要先認可自己。
索菲亞成功說服了導演,順利進入演藝圈。
此后,憑借自信的魅力,她迅速走紅,并且獲得了奧斯卡影后、戛納影后等各種榮譽。
蕭伯納曾說: 有信心的人,可以化渺小為偉大,化平庸為神奇。
自信的人往往擁有充盈的內心,即使身處沼澤泥潭,依然不忘初心,能夠無畏前行。
人生之路,荊棘遍地,要學會肯定自己,欣賞自己。
在經歷生活的起承轉合后,依然要用自信的神態,堅定的步伐,去跋山涉水。
戒掉自卑,你才能用滿滿的信心,將往后的日子,經營得熠熠生輝。
▽
作家汪小紅說:
《哈佛家訓》中的每個故事,生動有趣之余,卻又包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。
它們能夠讓我們從一滴水中看透大海,由一縷陽光洞察整個宇宙。
處于低谷的人,可以從中得到破局的力量;正在迷茫的人,能夠從中窺見成長的秘籍。
讀懂以上6個故事,幫你認識自己,改變自己,提升自己。
從現在開始,把命運牢牢握在手中,用哈佛的智慧,去點亮自己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