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生完孩子,婆婆說的第一句話:我沒義務帶孫子,誰生的誰帶

01
《增廣賢文》:“孝順還生孝順子,忤逆還生忤逆兒。妻賢夫禍少,子孝父心寬。”
這兩句話講的是親情和孝道,前面一句話的意思是,
孝順的人生的孩子也孝順,忤逆不孝的人生的孩子也會是逆子。
雖然聽起來有些絕對,但不無道理,有的人能在中途改變,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在中途改變。
後面一句話意思是,妻子賢惠,丈夫就會少遭禍患;兒子孝順,父親就會心情舒暢。
這句古話放到現在來講有些險隘,綜合來講應該是夫妻恩愛,
彼此才會稍遭禍患;父母疼愛子女,子女孝順父母,各自才能心寬。
根據角色劃分的話,這兩句話講了父母,子女以及夫妻三種角色,但實際上這三種角色都是個體的演化,
做父母的人也有子女的身份,也有夫妻的身份;
夫妻也有子女的身份,也會有父母的身份;
做子女的同樣也會有夫妻和父母的身份,如此往復循環。
既然這三種角色是相互轉化的,彼此之間就會互相影響,
這就要求我們要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,尤其是前置的角色,
比如夫妻二人要努力成為好的父母,成為父母之後要把子女教育好,
如此才會對子女有好處,反過來也會對自己有好處。
同時,這中間還存在時間的延續和跨度,人的不同角色是隨著時間和年齡不斷出現的,
其中的因果關係不能忽略,仔細想想就會明白怎麼回事。
下面這對夫妻的覺悟就相對較高,值得其他人學習:
『我不知道別的女人生完孩子之後,婆婆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,
我只記得我生完孩子以後,婆婆說的第一句話是:“我沒義務帶孫子,誰生的誰帶。”
如果我說我沒生氣就太虛偽了,我當時就感覺被噎住了一樣,愣了好一會兒。
之後表現出的狀態確實不是生氣的狀態,說句自誇的話,我還算有涵養,笑著說:
“我也沒說讓你帶,你不必專門跑過來通知我。”
她不知道的是,這個問題我很早就考慮過,決定不讓婆婆帶孩子是我跟我老公共同的決定,
因為我們互相了解,我知道他從小到大經歷了什麼,
婆婆在養育他的過程中犯過很多錯誤,沒有人糾正她,我不能把她秉承的錯誤的東西用到我的孩子身上。
另外,我父母養育孩子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,我也沒準備讓我爸媽幫忙,
我決定自己帶,因為我想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做相對全面的父母,把自己以前認識到的錯誤摒棄掉,
如此才不會讓自己失望,才會真正對孩子有好處,不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像我們一樣走了很多彎路。
我堅信只要我們夫妻恩愛,再大的難處都能扛過去。
我堅信我們好好做人,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,一定能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,
我覺得年輕一代的父母都應該具備這樣的覺悟,這樣才能確保以後的孩子都越來越好。』
02
子女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母,因為父母是孩子首先接觸到的模仿對象,
如果父母處處表現很好,既孝順又上進,光是以身作則就能讓孩子學到很多好東西,
如果再加上言傳身教,能讓孩子學到更多,有了良性的價值觀做基礎,
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,對孩子教導他們的下一代也會有幫助。
“傳承”一直在進行,如果為人父母不當回事,自己尚且好壞不分,傳承給子女的能有多少好東西?
我們可以不去糾結我們的上一代做父母存在哪些疏漏,
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己這一代開始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
尤其是在你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的時候,不做正面的傳承,就太不負責任了。
著眼於一個家庭來說,人到晚年之前,有必要記住“妻賢夫禍少,子孝父心寬”這句話帶給我們的啟發,
不管是丈夫還是妻子,都對自己負責,對自己的另一半負責,對家庭負責,婚姻才有幸福可言。
想要讓孩子好,首先自己要好,如此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以後,才會有所謂“子孝父母心寬”的局面。
已經在重視這種問題的人,可以繼續堅持。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問題的人,
應該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斥這項內容,不要等到錯過時機了才追悔莫及。
03
心理學上有個詞叫“路徑依賴法則”,意思是人類社會中技
術演進和製度變遷和物理學中的慣性原理相似,一旦進入某種路徑,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。
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思維定勢和習慣的力量,人們之所以會對自己選擇的既定的路徑有依賴,
一來是因為習慣的東西是熟悉的,而且是一種所謂舒適區;
二來是因為改變會冒著風險,會讓人懼怕陌生,害怕丟失自己原有的東西。
比如有的人深受第一份工作的影響,幹了很多年之後,即便換工作,通常也是做同類的工作,
一來是對其他工作不熟悉,二來是因為轉行過程中的吃力,會讓人想要退回到原來的圈子當中。
人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很多時候也會受“路徑依賴法則”所影響,
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那句“孝順還生孝順子,忤逆還生忤逆兒”,
其中的父母和孩子都受了“路徑依賴法則”的影響,長時間堅持以後就很難跳出來。
話雖如此,但我們有時候不能任由錯誤一直延續,即便改變會帶來痛苦,改變也是有意義的,
放在一錯再錯,影響的可能不只是你自己,當你有了孩子以後,你的錯誤會影響到孩子。
這種問題只能提醒大家注意,完全讓所有人突然做出改變也不現實,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心一點就好,
發現錯誤了就及時改變,不要等到養成習慣了才意識到問題所在,到那個時候可能就很難改變了。